【资料图】
不知从何时,生孩子变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。提起它,很多年轻人不再是喜气洋洋、充满期望,而是紧皱眉头、忐忑不安,有的举棋不定,有的断然回绝。而面对年轻人的愁容,总有专家时不时出来“教育”一番。4月11日,2023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新浪财经之夜在海口举行,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出席并作主题演讲。在谈到收藏品的消费,她说了这么一番话:按照贝克尔经济学家的行为经济学说,子女也是消费品,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,是可以给你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。所以,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,你没有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,而他(她)的价值超过你购买其他消费品的价值。
1我特意去查了下,这段话有视频佐证,有正规媒体报道,应当不假。
当然,也有人会说,这是不是断章取义了?我也去研究了下,发现陈文玲主要不是在谈生孩的事情,而是在谈可收藏品消费时,顺便提到了当下高热而又敏感的生育话题。她判断,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中产阶级阶层的形成,中国将成为成熟的大众消费社会,可增值的收藏品、创造财富的消费将来也是一种趋势。“可能会从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转向永续利用的消费品。为什么这么说?房子是长周期的消费品,汽车是长周期的消费品,我们现在购买的衣食住行的这些东西是即期的消费品,当你购买使用之后,它的消费价值与使用价值合一,走入了消费的最终点。”然后,接着这个话茬,她举例了“孩子也是长周期消费品。”但是,虽然作为一个举例出现,却并不能洗白陈文玲“孩子是可以给你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”的说法。而且,她的话语里有着明确的逻辑承接,(因为)孩子是长周期消费品,所以你不生孩子是不对的。这显然碰到当代年轻人的逆鳞了:你自己爱生多少生多少,跑过来指责我不生就过分了吧。公开资料显示,陈文玲不仅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、执行局副主任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,百科里还写着“南开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”。应该说,她并不是什么野生专家,但此番高论,实在让人不敢恭维。甚至,连同一天上热搜,曾建议“有实力有担当的人多生孩子”的马光远也表示反对:
年轻人不生小孩,这是一种社会现象,它是现实环境的产物,是一种客观存在,并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主观产物。直接将其定义为“不对”,而主语又是“年轻人”,不被骂才怪。从现实来看,子女是不是长周期的消费品,不好说,但确实是长周期的消费人:婴儿时代是奶粉、尿不湿,大一点是读幼儿园、补习班、兴趣班,再接着开始卷高考、卷考研,然后毕业了说不定在找工作上还要花费不少,父母需要不断为其巨额消费买单,这就要求父母具备稳定的、可持续的、预期不断看涨的收入。更何况,哪怕从长远来看,子女真的是可以带来长久回报的吗?当下的年轻人,不用去参考什么别人的案例,他们大多人只需看看自己,二三十岁的年纪了,是在不断掏父母甚至祖母的钱包,还是在给长辈的钱包里充钱?如果他们自己尚且还在“消费”父母,你又哪来的信心让他们建立起指望孩子为自己提供消费的信心呢?太好笑了。2陈文玲提到的贝克尔,确实也大有来头。他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、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,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,学术造诣自然是受到认可的。但是,陈文玲的引用却未必准确和恰当。贝克尔的确有一个孩子需求理论,还写过《生育力的经济分析》,我大概看了下,这本书其实是这样说的,“子女被视为耐用消费品”,注意一个“被”字,他说的是上世纪某个研究时期内的一种社会观念,而不是他认为子女就是消费品,或者子女应该是消费品。而陈文玲也只提到了“长久回报”,却没有讲贝克尔的另一句,“他(她)给父母带来收入,主要是心理收入”;她也没有提,贝克尔还认为,生育力取决于收入、子女成本、知识、不确定性及偏好等因素,收入的增加和价格的下降会增加对子女的需求。她更没有提,贝克尔早已经讲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:“人们在作家庭经济决策分析时,是把时间看着是稀缺资源,时间分配是家庭经济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,即探讨夫妇如何把时间用于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,家庭如何利用非市场活动时间生育和抚养孩子。父母有关生育的决策,实际上是时间决策。父母们为了从非市场活动时间中获得更多的闲暇时间,就会减少生育孩子的数量。”只不过,贝克尔也难以预判到的是,现在的很多年轻人,已经不是怕生育孩子抢自己的闲暇时间,而是怕生育孩子直接抢“挣钱养家”的忙碌时间。生了孩子,就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去养育孩子,甚至还要减少挣钱的时间和精力,这才是导致年轻人少生、不生的经济学成因。陈文玲既然“熟读”贝克尔,只谈其一,不谈其二、其三,就悍然认为“年轻人不生孩子是不对的”,未免太过简单粗暴了。3贝克尔只是用经济理论来研究人类行为,他是解释一种社会现象,而不是用所谓的经济理论来指导人类生育,甚至以此来劝年轻人生育。现在的一些专家,脑子里充满了“实用主义”和功利主义,只谈所谓的“对不对”“应不应该”,而不去研究分析背后的原因,不是蠢,就是坏。经济学的视角、社会学的视角、政治学的视角……我们已经听到太多所谓的劝生建言了。但你会发现,专家永远不会跟年轻人在一个频道上,他们像极了爱捅马蜂窝的顽皮孩子。可以说,在不解决问题而只把年轻人当问题的语境下,一切“劝生”都必然遭受激烈的排斥。当下很多不想生的年轻人,想的并不是我要不要生一个孩子,等他(她)长大了挣钱了,来给我养老;而是我现在生了孩子,会不会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,甚至自己压根养不养得起、卷不卷得起?现实的残酷在于,年轻人的想象力只敢释放到眼下的几年:那就是生娃前要先结婚吧?而结婚要花钱吧?暂且不说彩礼、婚宴、服装首饰啥的,既然要生孩子,总得给他(她)一个较为安稳的家吧?总不能租着几千块的房子生孩子吧?有了孩子,得买个车,不能还挤地铁公交吧?至于等到孩子成年了、考上大学了、考研上岸了、顺利找到工作了,是否就可以有足够的收入来给自己养老,恐怕绝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敢想这么遥远的事情了。而且,如果孩子的未来,只是在重复自己走过的路、吃过的苦、受过的委屈和恍然大悟,那么“不生也是一种善良”。孩子首先是人,年轻人也是人,多体谅人的难处,为他们打破困局找出路,而不是一味地劝生,也是做人的一种善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