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头条创作挑战赛#
文/墨兰史书
编辑/墨兰史书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坊间一直流传一个不成文的规定,似乎所有的企业家,最后的归宿都是慈善事业!其暗地究竟有什么阴谋诡计,均智者见智。
台风“杜苏芮”从7月31日席卷北京,至今短短五日,不仅北京多区受灾严重,河北涿州半个城几乎也都被淹没。
天灾无情下,人文关怀可谓放大到极致!我国各个行业的领头羊纷纷出战:捐款助力防汛救灾!
做慈善不分高低贵贱
目前数据显示,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因会捐赠1亿元;京东集团公益基金会捐赠3000万元物资;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捐赠3000万元救灾款;小米公益基金会捐赠2500万元,网红“疯狂小杨哥”的三只羊网络公司向中华慈善总会定向捐款2000万元,用于购买救灾物资以及灾后重建工作。
在一众企业大型企业里,亿万粉丝网红“疯狂小杨哥”的头衔显得格格不入。不管是社会地位还是媒体风评,小杨哥似乎都不该出现在这个名单上。
但仔细对比几位捐款数额,似乎一切也没有什么不对,毕竟慈善这回事,不分高低贵贱。
事实上,不止以上这些企业,还有东方甄选、顺丰、宝马中国等企业也纷纷跟上,均为防汛救灾贡献出微薄力量,而疯狂小杨哥的捐款数额,并不排在末位,甚至和蚂蚁集团持平,都是2000万捐赠款。
明明是为国为民的善事,但随着舆论发酵,评论区却出现许多不合时宜的声音,比如总有人质疑:网红到底日赚多少?
网红日赚多少?在我们肉眼可见的数据里,大网红直播一场往往上万人观看,他们下播时会显示当晚的直播数据收益,动辄百万;如果还是有带货性质的直播,我们还要考虑到他和品牌方合作的收益等等,日入千万不无可能。
如此一扒,评论区开始有网友质疑,两千万是不是少了?
说到底网红发展到现在,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业态了,他们也是纳税人的一员,捐多捐少都是心意。
以慈善之名,道德绑架他人的行为,和网暴有什么区别。
良莠不齐
当今时代总有人对网红行业诟病,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大环境走向,我们不得不承认,网红已经成为趋势,且发展成了一种让年轻人展示自我的全新业态。
当代的年轻人确实没有经历过苦日子,所以他们天生不会忆苦思甜,且可能因为上一辈父母的陪伴不均,很容易造成对某些社会现象漠视、甚至质疑的态度。
于是在大众的广泛概念里,年轻人成了不服管的一代,而网红行业就是他们叛逆的产物。
即使网红行业已经走向国际,比如抖音海外版(tik tok)的广受欢迎,他们依然会固执的认为网红不入流,难登大雅之堂。
任何一个业态的起始出发点都是美好的,还记得三四年前的抖音吗?彼时普罗大众深受疫情烦扰,大多数人足不出户,只能通过短视频渠道,观看膜拜我们的英雄们!
但随着网红行业发展过盛,其网红质量也逐渐良莠不齐。
美好展望
比如有学表演的学生们,他们没资源没背景,只能先通过短视频行业发展成网红,才能再向娱乐圈进一步过渡成明星。
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抖音博主李宗恒,毕业于辽宁大学表演系这所正统院校,但步入影视行业后,要么是在做幕后工作,要么是在当没镜头的小群演。
直到后来入驻抖音,凭借独特的视角做“尴尬喜剧”一炮而红,到现在已经拥有1400多万的粉丝。
如此大的曝光量,必然增加了被大导演看见的机会,今年4月份,电影《人生路不熟》在院线上映,众人恍然发觉,原来短视频里那个搞笑的男人,竟然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心酸过去。
还有直播风格疯狂暴走的小杨哥,他的直播间始终以高分贝、无厘头等特点吸引受众,尤其当有明星做客直播间时,雅俗相撞,迸发出奇妙的化学反应,却没有收获“共赏”的好评。
众人往往是一捧一踩,捧明星的得体和优雅,踩小杨哥的浮夸和做作,对此,有些明星的宣发团队会视而不见,但有的刚好需要话题度的明星,往往会抓住这个噱头,为自家明星造势一波,本来仅限于其双方粉丝可见的搞怪场景,搬到公众面前当“笑料”。
如此必然会引起公众的反感,网红本是新时代下的新行业,但不知何时,在各方行业的暗中操作下,网红这个词开始有争议,甚至有时还是贬义。
时至今日,网红行业几乎已经人人自危。有人擅自截图造势女主播;有人随时随地打开直播界面,实时播报身边发生的细枝末节;更有甚者,有网红利用自己的影响力,在网民不明事实的前提下,录视频煽动舆论对他人造成网暴等等,诸如此类,不胜枚举。
网红行业的名声落到今天臭名昭著的地步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而是多方人士共同添砖加瓦的恶果。
我们身为社会的一份子,不应该火上浇油,而是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引导它走向健康的方向。恶言恶语伤人心,如果做不到改变大环境,至少从自身不要做网暴的那一片雪花。
慈善从根本上是善举,不管是企业、明星或网红,我们都应该致以敬意。